最近席捲全台的秋行軍蟲,對台灣的農產業造成巨大衝擊。
究竟讓人聞風喪膽的秋行軍蟲是何方神聖?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~!
》認識秋行軍蟲
秋行軍蟲,也就是草地貪夜蛾(Spodoptera frugiperda),是夜蛾科夜盜蛾屬的一種蛾,原產於美洲的熱帶地區,是聯合國糧農組織(FAO)認定的全球重要農業害蟲!
牠的幼蟲會大量啃食像是水稻、高粱、棉花、玉米、十字花科、葫蘆科等經濟作物,造成我們嚴重的損失。
》秋行軍蟲的生活史
氣溫越高,長得越快,一年可繁衍數代,而一隻雌蛾可以產下超過1000顆卵,成蟲一晚可遷徙長達100公里,足跡已遍布許多地區。

完成卵、幼蟲、蛹、成蟲階段視為一世代,而秋行軍蟲一年可以發展許多世代,如果是在夏季高溫的時候,每一代的生活史約為1個月,而在冬季的時候,每一代生活史甚至可以長達2-3個月之久!
卵

雌蟲通常在葉片的下表面產卵,卵的形狀為蛋圓形,底部平整且卵殼頂端為中心點,呈放射狀的紋路,卵直徑約為0.4毫米,高度為0.3毫米。
有時卵會被絨毛狀的分泌物覆蓋住喔!而剛產下的卵呈現綠灰色,半天後轉為棕色,快要孵化前則是接近黑色,最快四天內就會孵化。(天呀,超級快的)
幼蟲

幼蟲總共有6個齡期!
一齡期:身體呈綠色,頭為黑色。
二齡期:身體逐漸轉為橘色。
三齡期:身體呈褐色且有白色側線。
四~六齡期:頭部為紅棕色,且帶有些許斑駁白色,身體呈現褐色且有白色側線,背部出現黑色斑點,有刺毛,成熟幼蟲的頭部會有一個倒Y狀紋路。
蛹

會在土壤約2.5-7.5公分深處化蛹,蛹期受溫度影響大約為7-37天,蛹的顏色呈現紅褐色,長約14-18mm,寬約4.5mm。
成蟲

羽化後,成蟲會從土壤中爬出,展翅長度約為3.2-4公分,為夜行性,壽命7-21天,平均約為10天。
*雄成蟲的前翅有灰色和棕色的陰影,在尖端以及靠近翅膀中心的地方有三角形的白色斑點。

*雌成蟲前翅沒有明顯的標記,有灰褐色或灰色和棕色的細微斑點。

不論雌雄成蟲,牠們的後翅皆為銀白色,且有狹窄之黑色邊框紋路。
》 秋行軍蟲遍布的範圍

目前遍布於美洲、非洲,依據歐洲暨地中海地區植物保護組織 (EPPO) 2019年3月27日統計,現已擴散至亞洲地區(葉門、印度、孟加拉、緬甸、泰國、斯里蘭卡、中國大陸等),還有台灣!
》 目前的防治
根據「秋行軍蟲災害緊急應變小組」三階段防治措施,如下圖。

一旦確定出現秋行軍蟲,地方政府會依據氣候、地形、該區栽種方式採用現地「焚燒」或「掩埋」兩種方式銷燬。並在全區噴灑殺蟲劑以確保沒有蟲體存活,另外處理後的農田則需持續加掛性費洛蒙誘集器,確定三個月後沒有蟲跡才可以復耕。
在「掩埋法」的處置上,會先割除作物、挖洞深埋二至三公尺、撒烏肥(即「氰氮化鈣」,遇水會釋放氰化物,作為消毒用途)、最後覆蓋一公尺的土壤,以及噴灑藥劑,加強撲殺地表殘存蟲體。
最後,如果大家有發現符合特徵的蟲,記得撥打防檢局通報專線0800-039-131喔!
參考資料
https://www.baphiq.gov.tw/view.php?catid=18933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8%8D%89%E5%9C%B0%E8%B2%AA%E5%A4%9C%E8%9B%BE